「元旦雲晴霽中天,雨雪霏霏是豐年!最喜立春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耕田。」這是我國自古流傳重視節候關係農事豐歉的一首歌諺。說明元旦的雨雪和立春的晴天,都是大有之年的好預兆。
「一場冬雪一場漫,一場春雪一場旱。」冬雪就是立春前,如果雪多,則嗣後雨亦多;立春後雪多,則嗣後雨必少。
「春東風,雨祖宗。」是說春天如果吹東風,必有大雨且為時甚久。
「春南夏北,無水磨墨。」是說春天吹南風,夏天吹北風,都是無雨的現象。
「未到驚蟄雷先叫,四十九日暗天門。」是說時序未到驚蟄節氣,雷聲先響了,必定連綿下雨,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見太陽出來。還有一句俚語只說「四十九日烏」,用意亦同。
「春分日西風麥貴,東風麥賤。」意思是春分這一天如果刮西風,表示氣候旱熱,預兆今年收成不好,如果刮東風,表示氣候暖濕適合穀類生長,預兆年終收成好,麥子價格低賤。
「清明曬死柳,三稞麥子打一斗。」如果清明日是晴天,當年麥子必定豐收。
「麥吃四季水,只怕清明一夜雨。」如果清明節一陣夜雨,麥子受傷最大。
「清明要晴,穀雨要陰。」如果清明日晴,穀雨日陰,預測該年五穀豐收。
「雨渥狀元燈,日曝清明種。」上元日若是下雨,清明日就會是晴天。
「立夏起東風,十塘九塘空。」是說立夏日,如果起東風,就不會下雨,主乾旱。
「���夏不下,犁耙高掛。」立夏日如果不下雨,必將乾旱,犁耙無可用之處。
「小滿梅雨在本島,種植花木皆成寶。」這時是梅雨季節,節候適應農時,如果能在這時進行花草樹木的播種、扦插、稼接等工作,成長率較高,所以種植花木,都能長大可以成寶。
「四月芒種雨,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。」這是說如果芒種日下雨,是年五月就會陰雨連綿,無乾土之日,到了六月則連日乾旱,火傘當空,天候炎熱,田埔如火燒,農作物會被陽光曬死。
「未食端午粽,破裘不可送。」一般而言,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。此話告訴人們,端午節沒有過,也可說芒種前後,天氣還是冷熱無常,尤其在台灣的氣溫,要等到梅雨結束以後,才會穩定住夏季的標準。如果你還記得往年,我們常在連綿不斷的梅雨中,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粽子!所以說:沒有過端午節,禦寒的衣服不要送去,以免受寒。
「夏至不過不熱,冬至不過不寒。」在北半球,從夏至開始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日子。冬至過了以後,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。
「夏至見春天,有雨到秋天。」夏至日如果沒有下雨,必須等待到了立秋日才會下雨。
「小暑南風,大暑旱。」小暑日如果是吹南風,則大暑時必定無雨;或說小暑最忌吹南風,否則必有大旱。
「東閃無半滴,西閃走不及。」這是台灣的諺語,意謂夏天午後雷陣雨時,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,雨不會下到這裡來。相反的,如果閃在西方,雨勢很快就會跟上來,要想逃避都來不及。
「熱在大小暑,好有雷陣雨。」炎夏天氣熱得令人難受,好在常有雷陣雨出現,藉可緩和了炎夏的酷熱。 台灣夏季午後的雷陣雨,通稱為「西北雨」。誰都知道雷陣雨絕不是由西北來的,有人說雷陣雨來得急、去得快,且氣勢猛烈,閩南話稱為「獅豹虎」,這名稱與西北雨諧音相同,所以文字上寫成「西北雨」了。
「立秋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。」這是說立秋日如果天氣放晴,必定可以風調雨順過日子,農事不至有旱澇之憂,可以坐待豐收。
「雷打秋,冬半收。」立秋日如果聞雷,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。
「秋前北風秋後雨;秋後北風乾河底。」立秋前起北風,立秋後必會下雨;如果立秋後起北風,則本年冬天可能發生乾旱。
「一雷破九颱」。意思是說,經常有雷陣雨發生時,表示颱風不會來。事實上雷陣雨連續發生忽然停止時,可能颱風就要來了,並且颱風來了,不會因為雷陣雨的發生而減弱或消散。
「一場秋雨一場寒;十場秋雨好穿棉。」這是形容秋天雨愈下天氣就會愈冷。
「寒露十月已秋深,田裡種麥要當心。」這是兩句節氣農事歌諺,按照節氣行事並要當心節候的突變。
「霜前冷、雪後寒。」降霜之前,天氣必定甚冷;降雪之後,天氣亦必甚冷。
「冬天看海口,春天看山頭。」人們祇要看著冬天的海口,春天的山頭,如果是烏雲密佈了,就是快要下雨的現象了。
「貓狗換毛好,冬季來得早。」在每年冬季來臨前,貓和狗都會先把毛換好。所以只要看到牠們身上換上了新毛,就表示天氣快要開始轉寒了。
「冬至月正中,無雪又無霜。」冬至日如果在月之中旬,則是年冬天必定無雪無霜,就是不寒不冷之意。
「冬至不過不寒,夏至不過不熱。」夏至時不算最熱,要等到小暑大暑時,才是最炎熱的天氣。同樣理由,冬至時不是最冷,要等到小寒大寒時,才是最寒冷的日子。
「冬寒雨四散,春寒雨若泉。」這是流行在閩台地區的一句農諺。據說在冬天氣候寒冷時,不會下雨;要等到春寒料峭的時節,才會開始下雨。惟對台灣北部和東北部而言,寒冷的冬天,仍然會下雨,這是因為受高氣壓及中央山脈地形的影響所造成的。
- Feb 09 Sun 2014 03:45
有關季節的閩南語俗諺(`・ω・´) (給20點唷
close
參考資料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