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視圖片 

這是我的天成天成翻譯社社,敬請參考:

天成天成翻譯社社】

史記列傳裡面說道 :「孟軻(孟子),是騶國人也,受業於子思的弟子。通曉儒道後, 到齊國去為齊宣王工作,但宣王不能重用他。轉去梁國,梁惠王也不認同他的說法,認為他的看法過於遠大不切實際。那時候,秦國重用商鞅,楚國、魏國重用吳起,齊國重用孫子、田忌。天下正在運用合從及連衡的方略,認為攻伐才是上策。但是孟軻卻論述唐堯、虞舜、夏商周這三代的德政,所以到處碰壁,沒處發揮。只好回來和門生萬章等人評述詩、書,講解孔子學說的含意 ,著作《孟子七篇》」

    韓子說: 「堯把正道傳給舜,舜郵傳給禹,禹再傳給湯,湯又再傳給文王、武王、周 公, 文王、武王、周 公再傳給孔子,孔子又傳給孟軻,孟軻死後正道沒人接續而失傳了。荀子與揚子,只得到部分且不精通,解說得不夠詳盡。

    又說:「孟子的所說的正道是最精純的,荀子與揚子,雖精純精卻有小缺失。」

還說:「孔子的學識博大精深,他的門生無法完全看透學全。所學到的多是和自己本性比較接近的那一部分而已。他們離開孔子之後,各自散居在各處諸侯的領土,也將他們所學到的教導給學生,時間愈久各處學生們所學到的愈不相同。惟有孟子的老師是子思(孔子的孫子,有「述聖」之稱),子思的老師是曾子(孔子的弟子,有「宗聖」之稱)。孔子死後,只有孟子接續他的正統。所以想了解孔聖人思想、學說的人,就必須從《孟子》這本書開始學習起」。

:「 揚子雲有言:『從前楊朱、墨子的學說盛行,孟子用正道的言論來排除他們,使得真理得以一清二楚』。因為楊朱、墨子的學說盛行,正道就荒廢了。孟子雖然賢明聖智,不受君王重用,空有理論沒處施行,道理雖切合實際卻無任何助益。但是因為有他流傳下來的學說,現在的學者還能知道要效法孔子,尊崇仁義,貴王道而賤霸術。但是《孟子》這本書,對於推行大經大法的論述,很多未能加以敘述保全,可說是只保存個百分之一而已,實在不能算是把正道闡述得一清二楚。但如果沒孟子,現在的人早就都被蠻夷同化了,所以我曾推崇尊重孟子,認為他的功勞不在大禹之下,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啊」

  有人問程子: 「孟子可以說是聖人嗎?」程子說:「不敢直說他是聖人,但是他的學問已經到達至高的境界」

    程子又說道:「孟子有功於聖()門,多到說不清。孔子只說一箇仁字,孟子開口便說仁義;孔子只說一箇志字,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。單就這二字,他的功勞就很多了」

    又說:「孟子有大功於世間,因為他主張人性本善」

    又說:「孟子性善、養氣的言論,都是前聖所沒說過的」

    又說:「學者絕對要看清時代的需要。如果不能看清時代的需要,就不夠格討論學問。顏回居陋巷自得其樂,是因為有孔子在。像孟子的時代,世上既然沒有聖人在,又怎能不以弘揚正道當作自已的責任?」

    又說:「孟子有些英氣(英偉的氣概)。只要有英氣,便有稜角,英氣十分礙事。像顏子(顏回)就很渾厚明顯(與孟子)不一樣, 顏子差聖人只一些些 孟子是大賢人,那是比聖人差些的」。有人問 (孟子的)英氣在哪裡呢?」 答道 :「只要用孔子的言論來比較就可以發現了。就好似冰與水晶不是不夠亮,但卻比寶玉的溫潤含蓄的光彩,多出了許多耀眼的光芒啊」。

    楊氏說 「《孟子》這本書,只是要端正人心,教人存心養性,收斂放心(放散之心)而已。講論仁、義、禮、智,則以惻隱、善惡、辭讓、是非之心作為本源。講論邪說的害處,就說:『發生在他的心裡,就危害到他的施政。』 講論到侍奉君王,就說:『要糾正君王內心的錯誤 』,『只要端正君王的內心,國家就能安定』。千變萬化(說來說去),只說一切都從內心而來。人只要能端正內心,那麼一切事情都沒問題了。大學所討論的脩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它的根本就只是正心、誠意而已。內心能夠端正,然後就能知道人性本善。所以孟子逢人就述說人性本善。 歐陽永叔(歐陽修)卻言: 『聖人施教,並不以本性為主』,可說是誤會了,人性以外是不可以任意添加任何外物的。堯、舜所以為萬世所師法,也只是因為率性(依循天性)而已。所謂率性,只是遵循天理罷了,另外利用計謀權術,假設很快能成功立業,都只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己的私慾,和聖人、賢人作人處事的方法原則,是天差地別大大不同的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in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